首页

午夜暗香论坛

时间:2025-05-25 06:00:20 作者:全国妇联等11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六一”庆祝活动 浏览量:91181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国家图书馆27日在京举办国图公开课线下活动——“张以庆纪录片代表作品展映”。张以庆导演的《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三部纪录片代表作正式入藏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积极践行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和职能。纪录片作为纪实影音文献,它记录和保存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细节,是后人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信息来源。国家图书馆十分重视纪实影音文献的收藏与服务,本次纪录片作品的入藏,是面向我国重要纪录片创作者,系统性收集其代表作品的新方式。

映后谈。 国家图书馆供图

  霍瑞娟向版权方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现场播放了张以庆导演的代表作《幼儿园》。映后,张以庆导演及其团队、《幼儿园》中的主人公、专家学者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张以庆导演是湖北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2002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曾任(中国)上海电视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多个奖项的评委。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社会思考和视听叙事风格,其中多部作品被列入我国高校影视专业教学的必看片目,对影视创作者和观众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展映的纪录片《幼儿园》是张以庆导演的代表作,出品于2004年。该片记录了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幼儿园里小中大班孩子们14个月的生活。影片中儿童群体内部,以及孩子们与成人群体的互动,折射出了许多来自成人世界的观念与信息,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幼儿园》曾荣获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第二届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等多个奖项。

  从2019年开始,国家图书馆积极与纪录片创作传播的相关机构、节展开展合作,广泛征集优秀纪录片。几年来,国家图书馆先后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中国民族博物馆、广州图书馆等机构协作,联合主办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新中国70年纪录片盛典、新时代小康纪实主题影像活动等多个活动,将数百部优秀纪录片入藏国家图书馆。

  今后,国家图书馆也将继续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从创作者出发系统收藏其代表作品,形成作品体系,丰富馆藏资源,并邀请更多纪录片创作者与读者观众一起解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视听文献服务。(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答:学位法坚持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健全学位授予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要求。比如,规定学位授予单位拟作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决定的,应当告知拟作出决定的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并听取陈述和申辩;学位申请人对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学术复核;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对于不受理其学位申请、不授予其学位或者撤销其学位等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核,或者请求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处理。

微视频|跨越文明的对话

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考生可于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第三届甘肃美食文化节在天津开幕

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谈到“一带一路”建设,习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杭州亚运会)中国香港男足挺进8强:“港版c罗”攻入制胜一球

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10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经济增速看,2013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6.1%,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从经济总量看,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4万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比重大幅提升。从发展水平看,人均GDP由39771元提升至89358元,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均GDP折算美元后已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从发展活力看,截至2023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5300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3倍和3.9倍;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2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进博会开幕式侧记|出席人数几乎翻倍,跨国公司全球总裁明显增多

为保护群众“人脸”安全,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从人格权和侵权责任角度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将线下门店在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辨识、人脸分析等社会反映强烈的几类行为,明确界定为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筑起“防火墙”。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